毛集实验区成立以来,区工委、区管委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上,提出“富民强区,唯在人才”,视人才资源为实验区发展的第一要素,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做到“三纳入”,即把人才工作纳入到工委管委的办事日程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管理中;把人才战略纳入到全区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中去;把引人引智纳入到招商引资过程中,提出“以才生财、以财求才”引资引智并重的思想,认真抓好落实。实践证明,人才工作为毛集强区富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打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
为打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引进环境,实验区工委、管委始终坚持“以情感留住人才,以政策激励人才,以岗位造就人才,以培训提高人才”的工作思路,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氛围和社会风尚。
(一)区党政领导礼贤下士率先垂范。每年春节或重大节庆活动,区党政领导和各用人单位,都举办各种人才工作座谈会和恳谈会,召集回乡过节的各界人士和在外学习的大中专学生,虚心听取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回乡工作或创业。(二)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依靠实验区的灵活的工作机制,率先在全市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全员聘用制,对管委副主任以下的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打破干部身份界限,竞争上岗,真正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为优秀的党政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了“快车道”。(三)加快了实验区人才资源开发政策体系建设。区工委、管委先后制定和颁发《2002——2005毛集实验区人才建设规划》、《关于加强全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激励科技人员的若干规定》、《毛集实验区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试行办法》、《关于引进经营管理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定》、《毛集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管理制度》、《毛集实验区技术创新工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和办法,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制度,形成扎实有效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四)设立基金,为人才拓宽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引进风险投资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以“三个一点”的方式,即政府财政拨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公开向社会募集一点的方式,设立人才创业投资基金和科技发展基金。几年来,通过基金扶持,全区有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9项科技成就获得省市级奖励。此外,实验区还设立了特聘专家和特聘教授岗位,先后从北京聘任专家教授12人。
通过引智引才,全区累计引进和聘请科技专门人才和技术能手150余人,人才队伍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从无到有,中级以上技术人员从40余人猛增至于280多人;人才结构也由单一的党政人才向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兼而有之的多元化、综合性方向发展。
二、加大政府的投入培养人才
在积极引进各类人才的同时,区工委、管委还立足毛集,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眼睛向内,不惜投入,大力培养毛集本乡本土人才,以弥补农村基层人才的不足。(一)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实验区工委、管委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摇篮,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此,他们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兴办职教事业。先后从财政上拨款100多万元,投资兴建教授专家楼,高薪聘请和引进高校教师任教,兴办了毛集有史以来第一所农村职教学校;同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办学。截止今年底,全区共兴办职业学校3所(一所公办,二所民办),在校生达到1000多人。目前,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能满足实验区建设的需要,而且,今年首次有30多人被苏州工业园区聘用,成功地实现了人力资源向发达地区输出。民间创办的白鹅艺术学校,也在今年全省少儿文艺汇演中,夺得两项全省第一。(二)积极培养乡土人才。坚持农科教、经科教结合,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先后与省农科大和合工大定立人才培养协议,选送了三十多名各类人才进修,培养一批农村“土秀才”、“田专家”。这些“土秀才”、“田专家”通过政策倾斜、项目优先和资金支持,在农村很快地发展起来,成为“科技示范户”、“生产专业户”、“技术带头人”,从而带动一片,影响一方,起到了很好示范带头作用。为了培养党政人才,实验区工委制定和实施了《2001——2005年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实施方案》,并成立了毛集实验区镇村优秀科技人才综合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公开选拔和召聘一批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分别挂任区、乡(镇)和村三级科技副职,加强实践锻炼。(三)完善教育管理体制,鼓励支持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区人事局和科技局两家共同制定毛集实验区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制定自学奖励政策,鼓励通过个人自学的方式取得更高一级学历;积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把学历教育引进“家门”。目前,全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400多人,是建区前的10倍,机关干部的学历水平整体上了一个台阶。淮南市委党校已决定在实验区设立大专班教学点,为实验区培养合格的党政人才。
几年来,实验区先后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开发的投资额度达数千万元。通过教育培训,到2002年底,全区拥有技术人员3100多名,其中农民技术员286人,绿色证书获得者1042人。
三、建立健全的机制激励人才
(一)制定优惠的引入政策。对于引进的各类人才,在住房、子女就业、个人薪酬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规定:凡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来我区工作的人员,政府送住房一套,工资上浮一级;对于学成回国人员以及地市级以上命名的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除了享受上述优惠,政府还一次性给予2万元安家费。同时为鼓励引进人才,实验区还专设了“伯乐奖”,大肆奖励引进人才有功人员。(二)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改革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办法,把工作人员的报酬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大了津贴、奖金等“活工资”的比例。如制定具体办法,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规定自带科研成果、项目或专利来实验区工作的,除享受引进人才待遇外,还可以将本人职务技术或科研成果折算成股权参与企业的分红,或以该项目的10%纯收益作为科技人员的每年的报酬;来实验区承包或领办乡镇企业和城镇国有集体企业的,其报酬按企业新增利润的20%提取。除此之外,实验区还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工作奖励办法和措施。(三)深化了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建立了适合不同行业的职称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分开,可以以聘代评。
四年来,通过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实验区综合实力有了较快的增长,在2001年——2002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毛集实验区也因此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