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15 浏览量: 来源:
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载体。近年来,黄山市歙县坚持围绕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七规范、七提升”为主线,以“三有两评”为抓手,巧用“加减乘除”法,促进“两新”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一、善做加法,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成立县委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将统战、经信、民政、市场监管、地税等13个与“两新”组织生产经营有密切关联的部门列入“两新”组织党工委委员单位。28个乡镇党委、县经济开发区党委、县循环经济园区党委、县直机关工委、县经信委等单位同步成立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工委,形成了 “组织部统筹协调、镇区党委具体负责、委员单位齐抓共管、基层组织配合落实”的横到边、纵到底工作运行机制。探索创新“五建联动”模式,抓好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动态组建,提高组建质量。2014年,全县834个正常营业且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中,单建党支部271个,联建党支部93个(覆盖企业482个),有81个非公企业与村、居等挂靠组建党组织,268个社会组织中,单建党支部54个,联建党支部113个(覆盖社会组织214个),党组织组建率达100%,实现应建均建。全面推行流动党员“一方隶属、多重管理”模式,通过开展“三找”活动,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引导“口袋党员”、“隐身党员”亮身份,加快“流动党员”安家落户;实施“三培工程”,努力将优秀员工培养成党员,将优秀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将党务工作者培养成企业经管人员,充实党员队伍。积极抓好党建带群团建设、群团建设促党建,确保党群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抓、特色共创、典型共树,组建工会195个,团组织78个,妇联组织146个,构建了党群共建的良好格局。对全县271名党建指导员进行考核,重新调整选派党建指导员指导364名。
二、真做减法,减轻“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压力。坚持“三级共投”,强化各级财政党建经费的保障力度。2015年,县财政安排20万元、县级留存党费中按不低于10%落实非公党建经费,全额返还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上缴党费6.8万元。按1000元/个的标准,择优向60个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补助党建经费。按照每名党员不低于200元的标准,各党(工)委制定党建工作经费年度计划,向所属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单建党组织按不低于500元/个的标准开展“五抓五送”活动,其中党建示范点补助经费不少于1000元/个。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落实税前列支制度,按照不低于工资总额1%比例,将党建经费列入管理费用,用于党员教育培训、党组织日常开支等。统筹安排会议、检查、调研、督导、考核、评比等活动,全面精简会议、文件、报表、资料,归并各种检查、考核、评比,让基层干部腾出精力抓学习、抓业务、抓发展、抓服务。
三、多做乘法,深化“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成效。突出“生产发展”主题,开展“我为企业献一计”“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和争当“安全生产标兵”“技术革新能手”“职业道德模范”等活动;突出“环境留人”主题,探索完善年度评优、定期体检、技术入股、“五险一金”等激励措施,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文化建设”主题,加强核心价值文化提炼,充分发挥党群组织优势,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凝聚力和软实力;突出“人才培养”主题,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完善“师带徒”、高校进修、专业培训等做法,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突出“社会责任”主题,发挥“两新组织”在结对帮扶村、捐助公益、爱心慈善等活动中作用,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着力构建“四位一体”非公党建阵地体系,完善县经济开发区、徽城镇党群活动中心功能,推进北岸经济开发区、县循环经济园、富堨工业园、旸村创业园党群活动中心规范建设。各党(工)委所辖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单建党组织活动场所90%以上达到“六有”标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建有“职工书屋”(一般藏书不少于300册)。各非公企业及社会组织在醒目处设立党建宣传栏,乘势推进党员先锋岗(示范区),提倡党员佩戴党徽,岗位公开“一句话承诺”,亮身份、亮岗位、亮承诺、亮业绩。
四、勇做除法,消除“两新”组织内部发展阻力。坚持党(工)委班子成员带头联系党建示范点制度,推进54个非公企业“双强六好”、16个社会组织“双比双争”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挖掘提炼党建工作亮点,促进“两新”组织良性发展。依托县经济开发区、县循环经济园、产业集群镇(徽城镇)和郑村、富堨、深渡、北岸等7个非公党重点建区域,突出“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主题,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实施党建创新项目,打消“两新”组织业主(负责人)对党建的片面看法和误解。加强对“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建指导员的党建业务培训,提高党务干部素质,提升党建业务水平。及时调整选派责任心不强、考核不称职的党建指导员。每半年对“两新组织”信息及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摸底,及时更新“两新组织”台账,掌握企业运行、党员流动和党组织信息变动。围绕“和谐发展”,通过设立“意见箱”“回音壁”“谈心室”和举办职工代表“面对面”定期座谈等措施,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努力协调各方矛盾和利益,做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两新”组织党员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搜集和反映基层诉求,及时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的主体作用,化解园区、厂区社会矛盾,努力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吕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