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1 浏览量: 来源:
创建先锋工程 争创“五好”标兵
中共夹沟乡新集村党总支
新集村地处夹沟乡中部,全村辖7个自然庄,16个村民组。总人口2849人,耕地面积4355亩。村党总支现有党员70名,共设2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近年来,新集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开展了创建“五个好”党组织活动,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达到了“五个好”党组织标准。
一、团结奋斗,形成一个好班子
坚持“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的民主制度,凡涉及人、财、物及关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都必须由村两委会村民代表大会层层讨论通过。凡经支委会、党员大会决定的事情,任何一个班子成员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做到“会前多交流、会中多讨论、会后不扯皮”,大家都自觉维护着班子的团结。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团结的良方。每年在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年终民主评议党员干部时都做到:一是发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给班子成员提意见和建议;二是组织专人收集意见并进行原汁原味地反馈;三是对意见和建议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四是制定整改措施在党员大会上公布,请党员群众监督。
维护团结的纽带是班子成员们高尚的品格。几年来,村党支部要求班子成员做到“六讲六不讲”即讲主流,不计较枝节;讲关怀,不计较个人恩怨;讲理解,不吹毛求疵;讲团结,不勾心斗角;讲奉献,不患得患失。在“六讲六不”作风的要求下,村领导在工作中互相支持,在生活中情同手足。常常为工作和原则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生活中都是互敬互助,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二、苦干硬干,带出了一支好队伍
为了建设一支好队伍,2005年以来,我村大力开展了“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全村建成党群共富对子15个,建成千亩优质粮示范基地1处,培养养殖大户23个,近两年来发展党员4名,有46名党员掌握了1门致富技术,2006年全村致富能手达136人,其中:党员31人。在2005年夏的防汛除涝工作中,全村党员干部冲锋陷阵,个个身先士卒,几个月如一日,在防汛救灾中昼夜参与保圩堤、保村庄、外防汛、内排涝、抓救济、抓安置等工作。大家把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视为已任,赢得了民心。正如一位老同志所说: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落实“三个代表”,灾情就是命令,如果广大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还象话吗?
三、一套好制度管好了人和事
村党总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结合实际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20余项。每项制度都有分管领导,有责任人,有监督人,做到了大家的制度大家定,自己定出的制度管自己。2005年春节期间,一个饮酒过量的干部忘了值班,被扣发20元工资;2006年初在开展的计生集中服务月活动呈,全村未能取得全乡好名次,专干和分管领导各被罚了200元。我村在全区率先开展了社会治安承包制改革试点,实行责任承包,资金统筹的办法,实现了“每人每天一分钱,家家户户保平安”的目标,全村近四年未发生1例刑事治安案件。几年来,各项制度都始终如一地执行。如今,不少制度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
四、巩固“五个好”,建设小康村
提出了“全力以赴建设生态村、建设富裕村、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并进一步付诸实施。
一是坚持多轮驱动发展集体经济。村办有轮窑厂1座,粮食加工厂1个,纯净水厂1个,年均企业产值255万元,利润20万元。二是致力于富民强村。在全乡率先实现了庄庄通水泥路工程,且建设防渗渠1300余米,完成了近200户卫生饮用水改造工程,建成集贸市场1处,建成卫生厕所100余座,完成了7个自然庄新村改造。三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村是全区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二十字”要求,强力在“五新一好”上寻求新的突破,力争通过努力,使新集村成为一个标标准准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解放思想,找准了一条好路子
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成为当时新集村党组织的最大任务。在致富路上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党员带头,带动广大群众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畜禽养殖、实施旧村庄改造、扩大劳务输出上大显身手。近年来,全村粮食优质品率逐年提高,到2007年优质品率已达100%,并且落实了1000亩小麦定单生产;年均引资额达10万元以上,近三年累计引入各类资金42万元,实施了通村水泥路、老村庄改造、防渗渠建设、居民饮用水改造等项目;组建了畜禽养殖专业村,户均饲养猪3头,户均家禽饲养量达200头左右;全面实施了旧村庄整治,整治土地300亩;劳务输出量逐年提高,户均超出1人,全村务工人员达800人,年创劳务收入43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加收入1500余元。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实现了稳中有升,广大群众不断脱贫致富。
新集村在上级的支持和帮扶下,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2004年度被评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2006年度被评为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示范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力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沿着小康建设的道路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