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0 浏览量: 来源: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皖发〔2007〕7号 2007年3月21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促进我省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改革,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完善农科教联席会议制度。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农业科研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示范园区。启动实施良种优质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在粮食主产县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行动专项资金。
2.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
3.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工作机制。启动实施千村百镇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鼓励省内企事业单位加快涉农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强化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全面开通“新农村信息服务热线”。
二、用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农业
4.大力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着力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的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方面项目支出38亿元。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继续推进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设。继续加大粮食直补、水稻和小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
5.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救助机制。启动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开展公益林保险、农房保险和外出务工农民意外保险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
6.扩大信贷支农投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构建以农村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拓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加大对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企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商业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支持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农村社区金融互助组织,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担保机制,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试点。
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7.促进粮食稳定发展。认真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开工建设滁州大型商品粮基地续建项目。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积极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编制粮食现代物流通道规划。做大做强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搞好宏观调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8.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尽快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主攻大宗农产品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重点发展粮油、肉奶、水产、蔬菜、水果、茶叶、中草药、纺织服装等加工业。用足用好国家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创办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加速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省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建立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出口生产基地。
9.发展健康养殖业。实施畜牧水产富民工程,更新养殖观念,转变养殖模式,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养殖。着力实施畜牧业千区万场规模化推进工程,向农民推广科学、健康、生态饲养方式。稳定发展生猪、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大力发展奶业、蜂业,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加强饲料安全管理。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推进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渔业富民行动。
10.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带动行动”,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大力发展以茶